(本报讯 记者戴磊报道)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针对部分中小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阶段性库存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导致周转困难,想申请贷款又因无法提供不动产抵押而难获融资的情况,近年来该行大力开展以大宗商品作为质押提供短期贷款的商品融资业务,帮助中小企业盘活库存,将“死钱”变成“活钱”,有效地缓解这一类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自2006年正式推出该项业务以来,工行的商品融资业务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4年来每年业务都实现翻倍增长。截至今年10月末,工行的商品融资余额已超过500亿元,4年来累计发放商品融资达15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投向了中小企业。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工行高度重视商品融资业务风险的防控,4年来商品融资的不良率一直保持在0.1%左右,处于业内优秀水平。
据介绍,商品融资是一种以大宗商品作为质押的短期融资业务,准入门槛低、适用范围广,能够很好地满足原材料或存货占用资金较大、可供抵押的不动产欠缺的企业的融资需要。对借款企业来说,通过将大宗商品存货或者货权质押给银行,可以盘活存货,将“死钱”变成“活钱”,从而减少资金占用,解决生产周转和流通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商品融资可以有效地解决其综合信用等级不高、授信额度不够、不动产较少等融资难题,并且能够帮助其获得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商品贸易的蓬勃发展,大宗商品交易非常活跃,商品融资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与此同时,商品生产和贸易的物流链、交易链和资金链又错综复杂,迫切需要银行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工行通过大力发展商品融资,不仅有效地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开辟了贸易融资业务新的增长点,对于该行优化信贷结构、提升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摘自《金融时报(中国)》)
|